141 |
|
心理学基础.微课版 思政版 |
本书共十一章, 内容包括: 心理学概述、注意与教学、学生记忆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与学习动机、学习与学习理论、知识获得、学习策略、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技能的学习、个性差异与教育、青少年发展性心理咨询与辅导。 |
李淑莲主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B84 |
48 |
0 |
荐购
|
142 |
|
心理学 |
本书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心理现象,揭示了心理学家基于科学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得出的隐藏于这些心理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学理论成果和法则。 |
(日)斋藤勇著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B84 |
58 |
0 |
荐购
|
143 |
|
实验心理学.5版 |
本书在介绍实验设计、心理物理学方法和反应时间等基础知识后,对各个重要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作了较系统的讲解,如视觉与听觉、注意、记忆、思维、心理语言学、社会认知、意识等。第五版增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个体差异与发展”“心理学与人工智能”三个章节;对“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记忆”“社会认知”“意识”以及附录等章节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删除了“心理语言学”“眼动实验法”两章内容。 |
朱滢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B84 |
85 |
0 |
荐购
|
144 |
|
为何我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强迫性重复背后的无意识 |
本书作者将在本书中带我们一起去探寻自身内在无意识的密码,去改变我们消极却又重复出现的模式。通过阅读本书,在不断的自我觉察中,我们可以去塑造更有意义的人生,建立更完善的自我,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法)简-大卫·纳索著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B84 |
59.8 |
0 |
荐购
|
145 |
|
心理学为什么重要 |
本书以简短的篇幅介绍了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研究什么?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心理学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围绕“心理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心理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
(英)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B84 |
45 |
0 |
荐购
|
146 |
|
心理学基础.2版 |
本教材为江苏省重点教材,教材编写响应社会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强调“淡化心理学课程”,分解传统心理学的内容,重构心理学内容框架,重点融入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内容,提出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要指向实践应用,在介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案例、阐述等多种方式呈现理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材结构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设置的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能力,在正文中设置了专栏,供学生自行阅读,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
刘文主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84 |
48 |
0 |
荐购
|
147 |
|
基础实验心理学:3版 |
本书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版,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用14章内容系统介绍了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前沿应用领域的实验研究与方法技术,强调心理学研究所必须的实验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内容基础、体系完备、资料翔实、实用性强,是一本兼具理论系统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经典教材。 |
郭秀艳,杨治良,刘志远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B84 |
58 |
0 |
荐购
|
148 |
|
自我、饥饿与攻击:对弗洛伊德理论与方法的修正 |
本书分三个部分: 前两部分用于理论讨论, 分别涉及整体论和精神分析以及精神的新陈代谢 ; 而第三部分是一系列练习, 包括专注于进食、可视化、内在静默、第一人称单数、消除内转、身体专注、消除否定 (便秘)、失眠、口吃、焦虑等。 |
(德)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84-064 |
98 |
0 |
荐购
|
149 |
|
进出垃圾桶 |
本书作者应用了他聚焦于觉察的理论, 写下了“所有想要写下的任何东西”, 集反思、回忆、理论、诗句和讨论于一体, 充满了作者对自己过往生活与当下状态的审视与剖析。 |
(德)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84-064 |
88 |
0 |
荐购
|
150 |
|
移情心理学 |
本书详尽阐述了“移情”这一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在心理治疗案例中,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过程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几乎所有需要长期治疗的个案都围绕移情现象运转,而治疗的成败看起来也与移情过程紧密相联。同时,移情现象不仅是心理治疗领域的问题,它同样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而且尤其是恋爱关系之中。其过程与炼金术的内在过程极为相似,都包含着相遇、投射、融合、诞生等关键因素。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移情是自性化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然而,移情也如斯芬克斯的面纱一样,凭借其象征的力量超越了个体人格,延伸至社会与文化情境中。而这其中的奥秘,还依然等待着现代人的理解与回应。 |
(瑞士)C.G.荣格著 |
译林出版社 |
B84-065 |
56 |
0 |
荐购
|
151 |
|
故纸堆中的自性化:分析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史学理论与实践 |
本书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自性化理论,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前通行的正念疗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 从自性化的角度对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了深入解析, 在此基础上对荣格的自性化概念及其结构, 以及自性化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 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自性化学说, 以实例而非逻辑演绎个体自性化的过程, 助力心理分析与治疗的相关实践。 |
童欣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B84-065 |
68 |
0 |
荐购
|
152 |
|
心的表达 |
本书收录了心理咨询师李沁云关于自己接受精神分析, 同时作为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精神分析的一系列文章。作为一本与心理治疗相关的作品, 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心理治疗, 尤其是作者所处的精神分析流派。在书中, 她分享了自己接受精神分析的经历, 也分享了自己帮助其他人进行进行精神分析的个案, 作为读者可以感受作者内心的起伏和来访病人的伤痛和困境, 也能代入自己的情况。 |
李沁云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B84-065 |
59 |
0 |
荐购
|
153 |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
(美)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B84-065 |
38 |
0 |
荐购
|
154 |
|
体验的世界.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应用 |
本书是关系性精神分析的基石性著作,也是后弗洛伊德时代的重量级精神分析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主体间性视角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超越了早期工作中由“孤立心灵”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了精神分析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主体间性观点是罗伯特·史托罗楼在他的经典著作《云中的面庞》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分析性关系的发展总是以非线性的过程发生,而非之前许多疗法所认为的,以线性的过程发生。这一概念为精神分析从一人心理学向双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本书中,三位作者详细论述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笛卡尔视角的局限,并借助现象学和自体心理学的思想,说明了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工作思路,以及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理解并治疗创伤病人和精神病人的方法。 |
(美)罗伯特·D.史托罗楼(Robert D. Stolorow),(英)乔治·E.阿特伍德(George E. Atwood),(美)唐娜·M.奥兰治(Donna M. Orange)著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B84-065 |
69 |
0 |
荐购
|
155 |
|
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 |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1920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年)及《自我与本我》(1923年),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超越唯乐原则》指出“强迫重复原则”并揭示了人类生、死本能造成生命之谜的决定因素;《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系统论述了集体心理学的本质即人类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形成和相互联系以及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其中的《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
海南出版社 |
B84-065 |
39.9 |
0 |
荐购
|
156 |
|
动机与人格 |
本书共十六章, 包含研究科学的心理学取向、科学中的问题中心与方法中心、动机理论引言、人类动机理论、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要满足的作用、基本需要的类本能性、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心理病理的起源与威胁论、行为的表达性成分、自我实现的人: 一项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等内容。 |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B84-067 |
79 |
0 |
荐购
|
157 |
|
动机与人格:增订版 |
本书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作的心理学著作。他在这本书中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全书十六个章节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此外, 添加了马斯洛其他与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相关的文章, 如《缺乏动机和发展动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元动机理论》等篇目。 |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著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B84-067 |
89.9 |
0 |
荐购
|
158 |
|
批评意识 |
本书是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杰作。全书分为两部分, 《上编》评述了包括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巴什拉、布朗肖、萨特、罗兰·巴特在内的十五位批评家的批评实践, 展示出批评意识运行的机制。《下编》则讲述了批评意识的方法论。两部分相辅相成,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阐明了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与原则。 |
(法) 乔治·普莱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B84-069 |
68 |
0 |
荐购
|
159 |
|
心理学简史100年 |
本书正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独特新颖地将心理学100年的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逐一介绍每个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大师。本书内容包括:心理学萌芽;第一次心理学战争:意识是组合的还是连续的;第三次心理学战争:人类是一种计算机吗;第二次心理学战争:先天与后天哪个更重要。 |
朱广思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B84-091 |
68 |
0 |
荐购
|
160 |
|
心理学史.彩色图解版 |
本书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写作心理学史。作者对心理学的各家各派学说不存偏见, 不厚此薄彼, 均给予客观、公允的介绍与评述, 力求准确地阐释心理学为什么产生和独立, 为什么发展和演变, 以及当下心理学发展的动态与前景是什么。另外, 书中配有大量全彩图示和对知识点的分拆讲解, 有助于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 帮助读者轻松了解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
(英) 萨拉-杰妮·布莱克莫尔等主编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B84-091 |
4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