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论确定性 |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对G. E.摩尔关于常识和外部现实存在的论证的回应,深入探讨了认识论的基础问题。在书中,维特根斯坦分析了怀疑的界限、语言游戏中不容置疑的信念的作用,以及这些确定性如何支撑我们的实践和生活形式。这部作品既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理解之基石假设的深刻探究。“确定性就位于语言游戏的本质之中”,那些具有确定性的命题好像构成了一个幕后的、隐秘的、无形的框架(或枷锁),它提供了框架,但又以这个框架制约着我们。它让我们呼吸,但又让我们只能这样呼吸。 |
(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B017 |
58 |
0 |
荐购
|
2 |
|
模糊性的道德 |
原标题为《特权论》,收录随笔两篇。第一篇为萨德侯爵辩护,萨德是18世纪色情文学作家,Sadism(性虐待狂)就是由他而来。波伏瓦从特权阶级对自己处境的认识讲起,以旧时的贵族阶级为例:贵族们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不去考虑这权利的合理性。萨德出身贵族,却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特立独行,违背贵族遵循的道德标准,用最极端的方式,要求将自身的愉悦作为绝对法则。虽然他最后失败了,可是他张扬的行为揭示了特权阶级身上的利己主义只可能是一厢情愿,无法在所有人眼中赋予自己合理性。第二篇《梅洛-庞蒂与伪萨特学说》也是从特权阶级的角度出发,在五六十年代的环境下,有些知识分子站在利益的一方,试图混淆普遍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与萨特发生论战,波伏瓦为萨特辩护,写下了这一篇文章。 |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B086 |
58 |
0 |
荐购
|
3 |
|
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 |
本书为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导读”课讲稿。作者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克劳塞维茨、黑格尔、马克思、熊彼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进行讲解,展示了“西方”从哪里来,近代西方如何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如何塑造这个世界,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与当下中国,在对西方思想理论进行拆解、重述的过程中,重点就自由意志、劳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与文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等要点做了思想脉络的梳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做了深刻而生动的阐释本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直面文明差异,增强文化自信,造就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堪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新作。 |
韩毓海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1 |
59 |
0 |
荐购
|
4 |
|
空气与梦想:论运动想象力 |
“质料想象力”是巴什拉中晚期转向诗学的主要研究项目。初探火与水的诗学之后,巴什拉选择借空气这样一种缥缈、轻盈、流动、充溢的存在来考察一种运动想象力。不同于康德等人对静态的形式想象力的刻画,巴什拉在本书中强调了一种长久被忽视的运动的想象心理学。他通过种种空气的形象隐喻与关联母题,串联起尼采、雪莱、波德莱尔、爱伦·坡、诺瓦利斯、里尔克、米沃什等人的诗学想象,描绘出一幅动态形象的速度图。巴什拉赞美了文学活动不可替代的创造性与生产性,文学本身就是想象力的涌现,是想象力直接作用于语言层面上的“行动”,文学形象教人去梦想,真实的生命、思想与意义就安居在这梦想之中,绵延地流动、消长。在此基础上,文学形象表达了、启发了一种动态的哲学。巴什拉从想象的诗学与心理学,最终构筑了一种想象的形而上学。巴什拉以诗意的方式在书中完成了他所设定的课题,他的写作本身也是对流动的想象力最恰切的诠释之一。阅读本书时,读者需要跨越的或许不在于智识的高墙,而要进入一个想象的界域,跟随着巴什拉的引领踏上这场想象之旅,漂游在梦想、在形象之间。 |
(法)加斯东·巴什拉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1 |
88 |
0 |
荐购
|
5 |
|
人心与人性:从唯物之心到演化之性 |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心灵、无意义、无理性的物理粒子构成的宇宙当中。我们的心灵乃至所谓的人性,“归根到底”也是这些基本粒子演化产生的结果。然而宇宙的真相、心灵的真相、人性的真相,远非我们“生活世界”的真相。作为同时拥有意识体验和概念思维的生物,我们会用“现象概念”和“物理概念”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思考自己的内在经验。这种特殊的思考方式,揭示了物理主义作为本体论是正确的,作为世界观则是一种僭越。这是因为,即使物理主义原则上刻画了意识的本质,演化心理学大体上也可被视为一种人性的科学,然而我们的“态度二元论”会迫使我们坚持认为,人心与人性有着科学理性无法“言说”的超越性维度。 |
王球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2 |
98 |
0 |
荐购
|
6 |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 |
本书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中,尼采假托查拉图斯特拉之名,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永恒回归”等振聋发聩的灼见,全面否定了既往的传统宗教道德体系,表达了对“超人”这一新的、更高的存在模式的憧憬与向往。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辉,还显示出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
(德)尼采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B516.47 |
78 |
0 |
荐购
|
7 |
|
海德格尔导论 |
《海德格尔导论》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艰深思想的绝佳入门介绍,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将清晰的论述与对主题的权威解读相结合。它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述,并且为海德格尔后期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提供了初步的定向。理查德·波尔特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切中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而不牺牲其中的任何丰富性或新颖性。他以简洁明快、细腻又富含诗意的笔触,让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重新焕发生机。在中译本中,作者还根据《黑色笔记本》对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添加了一些新的评论,并更新了参考文献。 |
(美)理查德·波尔特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B516.54 |
69 |
0 |
荐购
|
8 |
|
孟德斯鸠评传 |
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西方现代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本书正是一部反映孟德斯鸠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的评传。一方面,作者清晰勾绘了孟德斯鸠作为庭长、院士、葡萄酒经营者、巴黎沙龙常客、旅行家和思想家的详细人生经历,展现了其不同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哲人的丰富现实经验感和政治历练;另一方面,作者利用手稿等原始文献,比照各种笔迹,清楚地辨析、还原了《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三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呈现了孟德斯鸠审慎、稳健的思想体系。 |
(英)罗伯特·夏克尔顿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565.24 |
145 |
0 |
荐购
|
9 |
|
道德之锚:道德与社会行为的调节 |
道德意味着什么是对的而什么又是错的行为方式。这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与近年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暴露的行为模式有些相关。在本书中,娜奥米·埃勒默斯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基础,博采道德研究的洞见与发现,对道德现象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基础性整合,考察了社会群体如何影响道德价值观,又如何发挥“道德之锚”的作用。 |
(荷兰) 娜奥米·埃勒默斯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B82 |
88 |
0 |
荐购
|
10 |
|
善与恶的发明:一部人类道德简史 |
乌得勒支大学副教授汉诺·绍尔运用自身专业的哲学知识和广泛收集的实证数据,解释了生物、文化、社会和历史进化过程如何塑造了支配当下生活的道德规范。全书一共七章,从远至近地展示了五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五千年前第一个文明的兴起以及过去五十年道德进步的动态如何相互关联。在本书中,他从几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切入,生动地讲述了人类道德价值观在面临最大危机的时刻的故事。整本书结构清晰、论点集中、观点鲜明,能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善与恶的起源和演化。 |
(德)汉诺·绍尔(Hanno Sauer)著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B82 |
75 |
0 |
荐购
|
11 |
|
为动物的正义:我们的集体责任 |
全世界的动物都处于困境中。人类支配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个地方,从陆地、海洋到天空。任何非人动物都无法逃脱人类的支配。很多时候,这种支配都对动物造成不正当的伤害,无论通过工厂化肉食工业的野蛮虐待,通过偷猎和娱乐性狩猎,通过破坏栖息地,通过污染空气和海洋,还是通过对人们声称喜爱的伴侣动物的忽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负有集体责任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动物中的每一个都在努力追求一种繁兴生活,每一个都有社会性和个体性能力,使其能够在这个给动物带来困难挑战的世界上,争取过上合宜的生活。 |
(美)玛莎·C. 努斯鲍姆著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B82-069 |
98 |
0 |
荐购
|
12 |
|
利他实验:人类真的只关心自己吗 |
有关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利己主义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看似无私地关心他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获得;而利他主义则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我们可以出于他人利益而关心他人,而非出于自身利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社会心理学家们转向对人性进行实验室实验,以科学手段解决这一关于人类天性的争论。相关实验着重探讨共情关心这种以他人为中心的情绪,即根据对需要帮助的他人福祉的感知而产生的情感,是否会激发利他动机去消除这种需求。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案,测试共情关心所产生的动机的性质,确定其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从而回答了“是什么让我们采取行动”这一基本问题。 |
(美)C. 丹尼尔·巴特森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B822.2-49 |
99.9 |
0 |
荐购
|
13 |
|
曾国藩家训36讲 |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高不成,先低就”,是一种处事智慧,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莫不如是。很多矛盾,很多是非,本质上都是因为利益引发的,甚至细细推究,往往不过是些蝇头小利。为此去争,当然不明智:为此而忍,未必能解决;但只要肯让一让,把某些利益看得淡一些,把某些对方需要的利让出来,矛盾往往迎刃而解。能挺身入局,能不刚愎自用,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就容易找到矛盾的症结,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开拓崭新的局面。 |
郦波著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B823.1 |
68 |
0 |
荐购
|
14 |
|
美学意识形态 |
本书是德曼生命中最后几年之沉思的结晶,也是德曼的哲学、政治和美学思想最集中的表达,其中许多文章之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包括关于康德的唯物论、康德与席勒的关系以及论反讽概念的文章。 |
(比)保罗·德曼(Paul de Man)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83 |
78 |
0 |
荐购
|
15 |
|
风流美学 |
《风流美学》介绍了日本自古以来风流思想出现的脉络及其历史价值,阐释了近代以来在西洋影响下日本风流呈现出的新世相,并通过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等日本文学大家的风流思想加以具体分析。如夏目漱石的风流思想是西洋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思想结合之下形成的“则天去私”思想的一部分,西洋教养在其精神构造中影响深广,昭示了昭和大正时代新风流的特色。 |
(日)冈崎义惠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B83-093.13 |
78 |
0 |
荐购
|
16 |
|
心游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 |
本书是北大美学教授顾春芳的一部全新力作,围绕《红楼梦》美学、敦煌美学、戏剧美学、中华美育、艺术美学、电影美学等六个方面深入阐释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书稿中既有《闻香识红楼》《了不起的敦煌》《美是心灵的照亮》等美学随笔,也有《京剧艺术的精神品格》《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与在世》《布莱希特与中国美学》《敦煌艺术遗产与中国美学精神》等学术随笔,作者力求用简洁明晓的语言来传达美学精神。 |
顾春芳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83-49 |
79 |
0 |
荐购
|
17 |
|
心理学教程 |
本书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体系为蓝本,有效融合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笔试科目《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中的相关内容,并在总结和反思高师院校通识必修课程“心理学”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从基础理论、心理特点、实践运用等方面出发,紧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来组织教材内容、设计编写体例。比如,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辅导”“教师心理”等章节内容,以求达到科学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全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内容新颖,既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开展教师教育专业心理学类通识必修课的基础教材,也可供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
李飞主编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B84 |
95 |
0 |
荐购
|
18 |
|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
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这些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然后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一开始,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整个情景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
(美)菲利普·津巴多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B84 |
98 |
0 |
荐购
|
19 |
|
敬畏之心 |
敬畏是神秘的。我们如何开始量化当我们看到大峡谷时感受到的鸡皮疙瘩,或者当我们看到孩子第一次走路时感受到的彻底惊叹?你如何用言语表达站在人群中齐声歌唱的集体欢腾,或者当你凝视着几个世纪前的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奇妙?直到十五年前,还没有敬畏的科学,这是我们在遇到超越我们对世界理解的巨大谜团时所体验到的感觉。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像恐惧和厌恶这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似乎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然而,革命性的思考已经让我们意识到,通过进化的过程,我们已经满足了我们在社交方面的最基本需求。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合作,形成社区,创造文化,加强我们的共同身份感——这些行动都是由敬畏所激发和推动的。在《敬畏》一书中,达切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对这种难以捉摸的情绪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个人探究。他揭示了敬畏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新研究,同时考察了敬畏在历史、文化和他自己生命中的表现,以及在他悲痛时期的表现。凯尔特纳(Keltner)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畏感,引导我们欣赏人性中最具人性的一面。在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我们非常需要敬畏。如果 |
(美)达契尔·克特纳著 |
中译出版社 |
B842.6 |
79 |
0 |
荐购
|
20 |
|
阻碍成长的四种恐惧 |
本书将阻碍我们生活的日常恐惧分为四类: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害怕坚持自己,也就是说,害怕定义自己,害怕定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对行动的恐惧,难以构建生命意义;对分离的恐惧或难以信任情感关系。在这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那些囚禁我们的恐惧,为我们提供了解放和充实生活的工具。 |
(法)厄德·塞梅里亚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B842.6-49 |
78 |
0 |
荐购
|